首页 > 资讯 > > 内容页

电商平台标价百万元售卖卫星 商业航天消费市场窗口正在打开_焦点要闻

发表于: 2023-04-04 07:57:55 来源:证券日报

近日,记者发现,有关“卫星”“微纳卫星”“3U卫星”等商品在电商平台上进行挂网售卖,价格在10万元至300万元不等。

业内人士表示,电商平台挂网售卖卫星,释放出商业航天市场的潜力和需求,也表明卫星技术和服务已经逐渐商业化和普及化。

网购百万元卫星上太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记者4月3日进一步深入电商卫星市场,了解目前商用卫星的市场情况。在某电商平台上,记者发现,包含“卫星发射”服务的相关店铺约有2家,通过进一步订单咨询了解,有些初次发射的价格订单在800万元左右,发射升空后视为交易基本完成。

关于网购到的卫星所涉及的手续和步骤,以及产品服务,记者联系多家店主,询问销售及应用情况。

微物联(福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勤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需要通过荷载各项测试评估,包括电磁辐射、耐温抗压、气密性、震动性等严苛测试;第二,申请国际航天信道、轨道占用等,提交运行轨迹,商用低轨道常规占用约为400公里-600公里;第三,进入交付使用,售方为买方提供代发射、代运维等服务,负责送卫星上天与运营(实际上卫星空-地形成应用平台);第四,交易基本结束,若有后续增约再议。

如果在发射过程中,订购的卫星发生爆炸会由保险公司介入赔付。“航天三维”店铺客服告诉记者,在发射前,售方会与第三方保险公司签订协议,若卫星发射失败,买方的权益不会受到严重损失,仍可以要求售方实现未完成的发射。此前公司的“双曲线一号”发射失败就是这个情况,公司二次发射完成了该订单。

从表面上看,这些挂网的商品销量基本为零,但店铺仍旧能实现盈利。

“店铺目前能够实现盈利,前不久与北京四中达成了航天航校的合作订单。”“航天三维”店铺客服介绍,目前主要的购方是企业、教育单位和研究机构,公司可以为他们提供广告投放、远程上网、航天教育、远程医疗等服务。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企业、研究机构等是需要卫星服务的主要目标受众;这些投放在电商平台上的卫星服务产品,盈利计划可能包括产品销售、卫星服务收费等多种方式,预计盈利时间取决于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

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李建杰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专在电商平台上卖卫星产品并不完全是为了销售,更多是科普和用户拓展,让自身影响力从C端传导到B端。国内卫星制造和发射市场也有望随着技术迭代和商业模式创新获得与更多领域的结合机会。

商业航天消费市场渐成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商业航天消费市场正在逐渐形成,但同时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也需要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陈勤告诉记者,目前公司盈利主要还是靠代发射、代运营的周边服务来实现,而主营业务还在不断投入资金,产品的经济效能将在未来逐渐大规模显现。

在中关村物联网数字乡村振兴研修院执行院长、数字化领域专家袁帅看来,商业航天正向着航天文化、文创、文旅、科普、产学研、体验经济等延展,逐渐呈现覆盖衣、食、住、行、娱、教、养等“应用创新、主题文旅、大众消费”三位一体的综合商业航天消费市场生态体系。

近几年,国内也掀起了加快商用卫星布局与落地的热潮,多家公司积极跟踪其发展趋势和发展进程。

卫星系统研制方面,多家公司针对地质、农业、环境保护等方向投入研发,产品不断迭代更新,市场投放效果良好。

主营“雷达与航天电子”的天银机电3月17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控股子公司天银星际的产能可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应用的卫星包括全球多媒体通信卫星、吉林一号卫星、高分卫星、月球探测卫星、鸿雁卫星、科学探测卫星、立方星等。康拓红外3月28日也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子公司轩宇空间的智能测试仿真系统主要用于航天器的地面测试,微系统与控制部组件产品主要应用于航天器的控制系统及核心部件内。

随着应用的广泛展开,轻量化的产品进一步降低成本,有望打开更细分的市场,使更多普通消费者直接参与其中。对此,金信诺3月6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复称,未来几年将加速发射卫星,低轨星座迅速发展,公司正在研发针对低轨卫星的轻量化、小型化卫星互联网终端,卫星终端会逐渐降低成本,面向消费类市场广泛应用。

陈勤也介绍其所供职公司主营研发航天物联网,以公司生产的通讯覆盖面控制机构来说,单品的成本在几百元左右,定价控制在1000元左右,完全是亏本的。但是为了拓宽普及面,基本是赔本“倾销”,为的是未来通过售卖数据服务等方式在“云上”来实现盈利。

《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2年)》显示,2022年,中国全年完成64次发射任务,研制发射188个航天器,总质量197.21吨居世界第二位,各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

袁帅表示,在“政策支持+技术突破”下,商业航天板块是未来几年重要市场投资方向和商业机会点;在技术层面,近年来国内成立的一批商业航天公司正积极探索液体固体火箭、火箭可回收技术等方向。

Co-Found智库秘书长张新原认为,目前商业航天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规模还不是很大,市场商业意识和客户消费意识都在萌芽阶段,且商业航天技术门槛较高,投入成本和风险巨大,因此商业航天消费市场的真正爆发还需要时间。但是随着相关航天技术的不断突破,商业航天产业的不断发展,商业航天消费市场有望逐步发展壮大。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32 华西公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35   联系邮箱: 920 891 26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