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 内容页

为了“一扇门板”的恩情

发表于: 2023-05-06 18:26:37 来源:解放军报

“我想当特战队员,到最艰苦、最偏远的地方接受考验,锻炼成长!”

今年3月,在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人武部举办的一场新兵欢送会上,新兵崔书鸣分享了自己对未来军旅之路的憧憬。

崔书鸣的憧憬,源于从小听过的“一扇门板”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崔书鸣的家乡平邑县柏林镇罗圈峪村,主角是一位叫杜方平的老兵。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抗日战争时期,杜方平所在的八路军部队战斗在平邑地区。罗圈峪村村民冒着被敌人袭击、杀害甚至“屠村”的危险,协助八路军作战,并用担架把伤员抬到家中悉心救治。有时担架不够用,乡亲们就拆下自家的门板应急。

1940年的一天,杜方平在战斗中身负重伤。罗圈峪村几位老乡发现了他,用门板把他抬回村中。乡亲们趁敌人不备偷偷上山找草药给他治伤,还把鸡蛋、白面、油攒起来给他补充营养。一位叫崔庆永的老乡流着眼泪,杀了陪伴自己多年的看家狗,熬了汤送到杜方平的床前。

伤愈后杜方平重返部队。此后几十年,他常常想起罗圈峪村的乡亲们,难忘“一扇门板”的恩情。

1987年夏天,从原南京军区政治部群工部部长岗位离休的杜方平到罗圈峪村“探亲”,乡亲们贫困的生活让他感到揪心。看着村子里瘦弱的老牛、村民家中昏暗的油灯,杜方平当即决定,“省下钱来,还乡亲们的恩情”。

回到南京后,杜方平把自己数万元的积蓄寄回罗圈峪村。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乡亲们用这笔钱架了电线,家家户户用上电灯。通电那天,一位耄耋老人看着“吹也吹不灭”的电灯,呜呜地哭了起来:“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他还记着我们……”

为更好地回报老区群众,此后的20余年里,擅长作画的杜方平把卖画所得积攒起来,源源不断地寄给罗圈峪村。村里把这些钱用在刀刃上:铺设水管,家家户户喝上了自来水;修建“方平希望小学”,让孩子们可以在家门口上学。

2008年初,90岁的杜方平因病离世。遵照遗嘱,家人将他的骨灰安葬在罗圈峪村——这片他眷恋一生的土地上。每年清明节,杜方平的墓碑前都会摆满鲜花。罗圈峪村村民,一直深深怀念这位鞠躬尽瘁的老兵。

“杜爷爷是我们的榜样。我要像他一样,为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不懈奋斗。”崔书鸣说。近年来,平邑县弘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围绕“为军送好兵、为战点精兵”大力推进征兵工作,持续擦亮“沂蒙精神沂蒙兵”特色品牌。受“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感召,3年来,当地先后有522名青年从军报国。

杜方平走了,更多的“杜方平”回来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沂蒙子弟兵退役后回到家乡,投身老区建设发展。1998年,老兵崔依雷放弃在城市发展的机会,回到罗圈峪村担任“兵支书”。在他的带领下,罗圈峪村于2021年2月脱贫摘帽。临沂市审计局军转干部尉世伟被“一扇门板”的故事感动,主动申请到罗圈峪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与乡亲们共同踏上乡村振兴新征程。如今,罗圈峪村环境优美、瓜果飘香、产业兴旺,成为临沂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示范村。

“一扇门板”的故事,在一代代沂蒙军民的赓续传承中,不断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32 华西公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35   联系邮箱: 920 891 263@qq.com